• 日期:2015.12.16
  • 作者:盐城文旅
  • 选择标签:相册
  • 行政新区:盐城市
  • 分类:海盐文化

避潮墩   盐城历代海滨先民多以渔盐为生,然而,海溢卤潮,不时成灾。每年夏初至秋末,沿海常见飓风台风,海啸海溢。常常是耳一闻声,涛已立至,猝不及防。古人为防止涨潮来不及回到安全的陆地,就人工挑挖,筑成高大的潮墩,供滨海劳作的盐民渔民暂时避让海潮之用,因此潮墩又被称为“救命墩”。  新丰潮墩位于大丰市新丰镇大团村二组(204国道边向新丰转弯北约100米),面积约200平方米。  三龙潮墩位于大丰市三龙镇下坝村三组,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范围,墩呈漫坡状,高出地面3米。  小海黄墩位于大丰市小海镇江北村五组。现面积约400平方米,墩高5米。 大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   位于东台、大丰、兴化三市交界处,东汉始产盐,唐宋时趋于兴旺,北宋《太平环宇记》载,草堰场“岁产盐六十五万六千石”,盐产量之高冠各场。草堰石闸  元代草堰境内设有草堰、小海、丁溪三场盐课司署。明代草堰三场盐产“富擅三十场之冠”。丁溪石闸  清嘉庆间,草堰三场盐产占两淮总产量的17%以上。古庆丰桥  民国元年,刘庄场、白驹场、小海场、丁溪场并入草堰场。永宁桥  悠久的古盐业发展史在草堰境内留下了大量的盐文化遗存,使得草堰镇成为现今全国唯一的省级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。古盐运码头 东门闸(百年明代)   位于盐城市区人民路串场河与小洋河接口处。正式建闸于明万历四年,清雍正、乾隆年间曾经重修,原形制为二孔一矶心,东西长16米,南北宽8米,高6米;闸口6.92米,矶心2.1米,闸体为青石砌成。清光绪三十一年东门闸演变为东闸桥;1958年改原来的“二孔一矶心”为“三孔二矶心”式墩基;1963年将桥面的木制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但明代始建时的闸体未有改动。经勘察发掘,闸整体基础完整,整座明代闸体由长2米、排列紧密的木桩支撑,基础冲刷层为木桩上铺青条石,条石间以铁制燕尾榫铆牢。  2008年8月,由于城市道路建设的需要,东门闸面临被破坏拆除的境地,为有效保护石闸,文物部门在对石闸进行考古探察后制定了详尽保护方案,市建设部门修改了原道路设计方案,使百年明代古闸得以完整保留。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