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日期:2024.4.27
- 作者:盐城发布
- 选择标签:相册
- 行政新区:盐城市
- 分类:海洋文化
作为江苏沿海地理中心城市、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,近年来,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海洋强省建设、淮河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,坚持陆海统筹发展理念,持续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空间,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体系,努力把盐城建设成全省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、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。 聚焦强链补链延链 推动“风光氢储”一体融合发展 日前,在滨海港工业园区的中国海油滨海LNG项目接卸码头上,满载约1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“礼诺瑞亚”轮正在有序卸货。不远处,一个个液化天然气储罐整齐排列,专用码头垂直入海,5台卸料臂整装待发,槽车川流不息。这些漂洋过海而至的液化天然气,最终将通过天然气管网和往来穿梭的槽车输送至华东地区,有效提升该地区清洁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。 以港兴产、临港布产、港产联动,今年来,我市深耕海洋产业“主赛道”,积极抢抓沿江向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,全面提升黄海新区承载能力,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,积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,全力引进龙头基地型、强链补链型项目,全面吹响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冲锋号。 今年1月12日,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。会上出台《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起草《盐城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(草案)》,提出构建“两地两区”(国际海上新能源综合利用高地、全国知名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全国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、长三角河海联动示范区)为特色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,发展海洋新能源、海工装备、海洋船舶、沿海滩涂种养业等九大产业,实施沿海基础设施能级提升、科技创新赋能、市场主体引培、产业“双化”协同、开放空间拓展等五大行动,力争到2025年底,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%左右,2026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,2030年突破2800亿元。 向海而生,不负“风光” 新能源是盐城最大的特色 也是最强的后劲 黄海之畔,一座座“风车”随风转动,整齐排列的光伏电板熠熠生辉,低(零)碳产业园多点开花,盐城千里海疆上集聚了国家能源、华电、国电投等“五大六小”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,全市涉海产业领域先后建成省级以上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36家。当下的盐城正加快推动“风光氢储”一体融合发展,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已占全国40%以上,电池片、组件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54万千瓦,约占全省46.2%、全国15%、全球8%,新能源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,苏中苏北唯一。以明月海藻、赐百年螺旋藻、浩瑞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生物产业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,推动盐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强势突破。 筑牢“蓝色大粮仓” 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增长极 距盐城滨海港45公里的海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白色“城堡”,这个名为“陶湾一号”的海洋牧场总投资约12亿元,主要进行循环驯化养殖大黄鱼、海鲈、黑鲪等高品质海产品,致力打造华东地区优质的海产品供应基地。自投入运行,“陶湾一号”就不断刷新纪录:农业农村部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全省唯一一家、盐城首个;江苏首个集海洋养殖、海洋科研、海洋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项目…… “陶湾一号”海洋牧场的频频吸睛,背后是我市海水养殖模式的不断优化。全市现有海水养殖面积64.4万亩,已初步形成了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、海水多营养层次立体养殖、潮间带滩涂增养殖、紫菜筏架养殖等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海水养殖模式。 在响水县,江苏三圩盐场海水养殖基地打造5000亩高品质海产品养殖基地为养殖核心区,采取虾、蟹、贝混养的低密度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,年产日本对虾120万公斤、贝类625万公斤、梭子蟹28万公斤、脊尾白虾7.5万公斤,产值近3亿元,逐渐成为规模化高效现代养殖园区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