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日期:2024.06.20
  • 作者:中国海盐博物馆
  • 选择标签:相册
  • 行政新区:盐城市
  • 分类:海盐文化

中国海盐博物馆常年开展“神秘的大海 奇妙的盐晶”少儿制盐活动。在社教老师的带领下,学生们在课堂上目睹卤水是如何变成洁白精细的盐,并亲手制作不同造型的盐雕。一年级小朋友胡格源去年3月随父母搬来盐城,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。“全国有那么多沿海城市,有那么多产盐的地方,为什么只有这里称为盐城呢?” ▲中国海盐博物馆《煮海熬波》雕塑群“纵观我们两千多年的建城史,盐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白色海盐文化。可以说海盐的兴衰,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兴衰。”中国海盐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顾倩回答,“我们馆中展出的一系列海盐生产工具,从古至今没有断代。这就说明,两千多年以来,盐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海盐生产,白色海盐文化一直在这片大地上延续。”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、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。在盐城,这部历史离不开海盐。▲ 盐城市博物馆海水与陆地的日夜争夺,在盐城形成了广袤的沿海滩涂,成就绝佳的天然海盐制作场地。战国时期,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“煮海为盐”,逐渐“煮盐兴利、穿渠通运”,开河道运盐,将盐变为商品。西汉时期爆发七国之乱,统治者逐渐意识到盐业的重要性。汉武帝为增加财政收入,实现盐铁官营,圈出盐城这个地方专司产盐卖盐,并在此设有监督盐业生产运销的盐铁官,又因此地运盐河道交错,取名“盐渎县”。这就是盐城地区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建制。东晋安帝义熙七年(公元411年),因“环城皆盐场”,盐渎更名为盐城。▲ “煮海为盐”剧照中国海盐博物馆的标志“鹽”,是繁体字形的盐,由“卤”和“监”的繁体字形“鹵”“監”组合而成。不难看出,这个字本身就代表了国家对盐业的控制。“唐宋时期,有史料记载,以盐城为中心的淮盐产区,已经赋半天下,也就是说当时的两淮盐税已经占到了全国税收的一半。”顾倩介绍,当时盐城境内有两个盐仓监,盐城监和海陵监。这两个盐仓监每年产盐一百多万担,产出的海盐洁白如雪,李白就曾写下“吴盐如花皎白雪”的赞叹之词。南宋之后,因战争和黄河夺淮,这里水患频发、人烟稀少,盐业生产不复往昔繁荣。明清时期,人口增多之后,盐业复兴,直至清康熙年间,这里的盐税占到全国盐税的64%,那时有一句话描写沿海盐业生产的繁荣,“烟火三百里,灶煎满天星”。

返回
顶部